【口诛笔伐什么意思】“口诛笔伐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批评和谴责。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社会中对不良行为的道德审判,强调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力量来表达愤怒与不满。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含义 |
口诛 | 用口头的方式进行指责和批评 |
笔伐 | 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攻击和谴责 |
合起来,“口诛笔伐”指的是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,对某人或某事进行公开的、强烈的批评和声讨。
二、出处与用法
“口诛笔伐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口诛笔伐,以正风化。”意思是通过言语和文字来纠正社会风气,维护道德秩序。
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违反道德、法律或公众利益的行为,常出现在新闻评论、文学作品或日常交流中。
三、近义词与反义词
类别 | 词语 |
近义词 | 言辞激烈、舆论谴责、公开批判 |
反义词 | 默默无闻、不予置评、宽容大度 |
四、使用场景举例
场景 | 示例 |
新闻评论 | 对官员贪污腐败现象进行口诛笔伐 |
社交媒体 | 网友对某明星不当言论展开口诛笔伐 |
文学作品 | 小说中描写对不公事件的口诛笔伐 |
五、总结
“口诛笔伐”是一种通过语言和文字对不良行为进行公开批评的方式,具有较强的道德谴责意味。它不仅体现了人们对正义的追求,也反映了社会舆论的力量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一成语依然广泛使用,尤其在公共讨论和媒体评论中常见。
注:本文为原创内容,旨在准确解释“口诛笔伐”的含义及用法,避免AI生成内容的重复性与模式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