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的原文和注释】“完璧归赵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,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如何智勇双全,成功地将和氏璧从秦国手中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,维护了国家尊严的故事。以下是对该故事的原文及注释的总结与整理。
一、原文摘录(节选)
> 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:“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”计未定,求人可使秦者,未得。宦者令缪贤曰:“臣舍人蔺相如可使。”王问:“何以知之?”对曰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,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:‘君何以知燕王?’臣语曰:‘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,燕王私握臣手曰:‘愿结友。’以此知之。’相如曰:‘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私于君。今君乃亡赵走燕,燕畏赵,其势必不敢留君,而束君归赵矣。’臣以为其言是也,故舍人遂往。……”
> 相如奉璧西入秦。秦王坐章台见相如,相如奉璧奏秦王。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万岁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:“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”王授璧,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“大王欲得璧,使人来,今赵王信臣,故臣奉璧,而大王无礼,轻慢赵国,臣请就死于廷。”……于是秦王不得不许,遂斋戒五日,乃遣相如奉璧以归赵。
二、
“完璧归赵”展现了蔺相如的机智、勇敢与外交才能。他不仅在面对强权时不卑不亢,还巧妙利用秦王的心理,最终成功保全了赵国的利益,也赢得了秦国的尊重。这一事件成为后世推崇的智慧与忠诚的典范。
三、表格:完璧归赵原文与注释对照
原文内容 | 注释说明 |
“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” | 赵惠文王在位期间,得到了来自楚国的和氏璧,此玉极为珍贵。 |
“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 | 秦昭王听说赵国有和氏璧,便派使者带信给赵王,提出用十五座城池交换。 |
“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:‘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’” | 赵王与大臣商议,如果给秦,怕得不到城;如果不给,又担心秦国出兵。 |
“相如奉璧西入秦。” |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。 |
“秦王大喜,传以示美人及左右,左右皆呼万岁。” | 秦王非常高兴,把玉传给宫中美人和侍从看,众人齐声欢呼。 |
“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,乃前曰:‘璧有瑕,请指示王。’” |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,便说玉上有瑕疵,要求指出。 |
“相如因持璧却立,倚柱,怒发上冲冠,谓秦王曰:‘大王欲得璧,使人来,今赵王信臣,故臣奉璧,而大王无礼,轻慢赵国,臣请就死于廷。’” | 蔺相如手持玉璧退到柱子旁,怒斥秦王的无礼行为,表示宁死不屈。 |
“于是秦王不得不许,遂斋戒五日,乃遣相如奉璧以归赵。” | 秦王被迫答应,斋戒五日后,让蔺相如带着玉璧返回赵国。 |
四、总结
“完璧归赵”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精彩片段,更是中华文化中智慧与勇气的象征。蔺相如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,在强大的秦国面前捍卫了赵国的尊严,也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。这个故事至今仍被广泛传颂,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。